甘肃省庆阳六中欢迎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登录 管理登录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研视野 » 正文
 

《教研视野》2012年第14期(总79期 )

发布时间: 2016-04-08 16:08:1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教研视野

2012年第14                       79

庆阳六中教研室、教务处主办           2012年12月25

编者按:

提高性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学,它会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开放知识、质疑知识、批判知识、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创新知识,从而获得智慧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正视并恰当处理课堂中存在的关系,余文森的《课堂中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一文对此做了详细的阐述,现全文印发,供广大教师阅读、学习。

课堂中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余文森

正如所有改革都要处理好新与旧、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样,新课程也要处理好与旧课程的关系,我们在“指导——自主学习”中特别注重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两种基本形态。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体独立进行的,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的。从学习的职能来说,个体学习解决基础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提高的问题。对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里讨论。离开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示,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也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并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在实践中,课堂的确存在学生因急于展示和互动而忽略了个人对文本的独立的、深度的解读的现象,任何课堂都需要学生个体独立的、静悄悄的阅读和思考,这种阅读和思考越充分、越有深度,小组的交流和互动才会越有质量,越有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般只能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的浅层问题,而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的深层问题却有赖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要在文本的理解深度上下功夫,要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上下功夫,要在教学和知识的生成性上下功夫。提高性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学,它会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开放知识、质疑知识、批判知识、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创新知识,从而获得智慧的力量。提高性教学是实现从知识性课堂转向智慧性课堂的关键,当然,这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质的规定性,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努力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做到能给学生的远比教材多得多。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真正的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智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实现真正的以人教人。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自主学习中的阅读行为更多表现为接受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是知识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它的表现形式依学生自主性的强弱可分为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自学法。相对而言,讲授法是一种他主学习,读书指导法特别是自学法则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思考行为更多表现为探究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是知识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它的表现形式依学生自主性的强弱可分为发现法——独立探究法——研究法。在发现法中,将问题、方法告诉学生但不告诉结论;在独立探究法中,将问题告诉学生但不告诉方法和结论;在研究法中,问题、方法和结论都不告诉学生,让他们自行提出问题,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设计实验,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得到结论。显然从发现法到研究法也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不断减弱,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的过程。相对而言,独立探究法和研究法更能体现自主学习的性质和特点。接受性学习的特点是以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比较关注认识的结果,以知识为中心,注重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预设性。因此,接受式学习在知识积累方面的高效性受到普遍赞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以发展学习者的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比较关注认识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认识的非指导性、开放性、生成性。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重要的是要把两者有机地进行整合。根据我们的经验,这种整合可分为外在的整合和内在整合。外在的整合,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任务,该接受的接受,该探究的探究;内在的整合是根据两种学习的内在优缺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在接受学习中贯穿探究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的接受学习成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获得知识与方法的活动;在探究学习中采用接受学习的形式,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成为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发现知识与方法的过程。

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教科书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传统的讲授教学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教科书的阅读和研习,从而既导致教科书重要功能的丧失,又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丧失。“指导——自主学习”模式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学”上,放在学生对教科书的阅读和思考上,这的确抓住了教学的根本,对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要鼓励教师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性质、任务,对教材进行有意义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个性化解读。教学要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识态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

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师指导体现了教学的预设性,而学生自主学习则体现了教学的生成性。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教师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

(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报》20121220日刊)

���� ��h�K��强迫教师向40-45分钟要质量。学生负担会降下来,质量也会相应上去。又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学生主体”是《纲要》明确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要自己学习、主动学生、以学习为乐,不是老师要他们学习。老师的责任是主导、引导、辅助、激励。他们也解决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首先自主,然后合作,合作是主动的,积极的、发自内心的,不是老师要我们合作。合作学习也会有虚假,坚决反对任何虚假的和有形式无内容的行为。蔡校长鲜明地提出,教学中也有假,要不断地打假。

 

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起着把握航向的作用。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好校长的领导方式是不一样的。蔡校长对教学的以身作则、切切实实、具体细致的领导,值得我们校长学习和效仿。

管理模式:“教书育人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的典型模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农村的生产方式毕竟单一,承包成果也好计算。学校和农村不一样,工作量、工作实效怎么衡量计算?我当时也在思考,蔡校长提出的“包”这个提法好不好。

蔡校长和任董事长共同认为,必须让“包”字进校,推行教书育人承包制。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要求,制定了各种符合校情的规章制度,让每个职工明确自己的职责。实践证明,把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 “包”给每一个教师,“逼”着每个教育者充分挖掘、展示自己的潜能。永威的经验说明,教育者的爱心、责任,是不能光靠榜样、口号来激励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制度保障。正如有的媒体所表述的:教书育人责任制,就是适应时代潮流、遵循教育规律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如果说他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植根中国土壤的课改样本,那么这一管理模式就是具有中国风格的学校管理创新。承包以后,老师们责任感大大增强,从学生实际出发,改进教育方法,没有人再敢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教师素质提升很快。他们不仅特别关心学生的学习,同时特别关心学生品德修养,关心学生的吃饭、睡觉,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注重预防疾病。

另外,永威学校的承包制不是管卡压,不是只看数字,忽略实质。他们把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承包和师德教育并行并重。对师德状况搞一票否决;对不爱学生、体罚学生、不爱学校、损坏学校利益、行为不正、给学生不良影响的教师,学校坚决辞退。这是推进教书育人责任制的思想基础。

在推行责任制过程中,校长的水平和能力是决定一切的。责任制首先要求责任明晰,有民主作风,有管理艺术。蔡校长就是这样一位卓越的管理者。他首先是个好教师,在教学上他比教师高出一头。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勇于奉献,不谋私利。现在的校长实际权力相当大,蔡校长却不揽权。他授权副校长主管人事、财务,自己集中精力抓教育教学,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他特别能吃苦,不打麻将、不赌博,生活极其俭朴。他不争荣誉。他比教师干得多,但拿得不多,奖金只拿全校教师的平均数。他舍得花钱奖励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师生、员工。这样,说话有人听,干什么都心想事成。中国的所有典型经验的出现,几乎都和个人有直接的关系。学习洋思、永威经验,学习蔡林森教育思想,要和学习蔡林森这个人、这个校长的人格紧紧结合起来。

教育文化:蔡林森教育思想的灵魂

学校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学校的根本价值是文化存在。没有文化的学校不叫学校,没有文化的改革就没活力。

那么,蔡校长教育思想的文化灵魂是什么?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文化。我觉得有三个核心概念:1.尊重,2.创造,3.和谐。其文化吻合了易经的两句话: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也吻合了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和实生物。

一是厚德载物。厚德的表现是爱和尊重。厚德者爱自己、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对人自身和万物有尊重、敬畏之心。尊重每个人,特别要尊重弱势者。尊重人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人的独立表现在真、诚、爱。鲁迅说,这是我们民族最缺少的。蔡林森校长身上集中体现了这种爱和尊重。他特别爱学生,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爱和尊重教师,特别爱教育。从不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这种高尚德行正是文化的灵魂。

二是自强不息。人存在的最高价值在创造创新,这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中国改革是急不得的。必然是缓慢的分散的。要“不怕做小事情”、“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鲁迅)蔡校长就有这样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几十年来就是这样对教育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坚定不移、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的。

三是执两用中,追求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庸是最高的美德。传统教育造成了学生、教师、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社会种种不和谐。蔡校长的改革就是要追求每个学生和谐发展,教师和谐发展,学校和谐发展,教育与社会和谐。他的改革是从可以做到的,改革学和教的次序着手的,他一点一滴地指导和帮助教师。他目标很明晰,要求很严格,但不过分也不迁就。改革实现了学生、老师、学校与家庭社会等等的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

中国教育的改革是全方位的、复杂的、艰巨的。蔡校长的改革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是只有一种思路和方法,否则,教育改革不会有成功的一天。蔡校长自己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升。希望大家认真研究蔡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拔尖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报》20121212)

Tags: 本文暂无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