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六中欢迎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登录 管理登录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文化 » 推荐阅读 » 正文
 

庆阳六中第四届教师“三好三活”读书活动暨 “天天读书沙龙”第二期交流会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 2013-12-26 10:16:1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2013424下午4:30,庆阳六中第四届教师“三好三活”读书活动暨“天天读书沙龙”第二期交流会,在校内阅览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读《论语》或《道德经》感悟分享”为主题。参与本次活动的有特邀嘉宾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副教授兼系副主任吕朝及以校长龙学孝为代表的六十多位校内读书爱好者。本次活动组织有序,交流气氛活跃。活动分三部分进行:主持人杏枝青致辞;特邀嘉宾吕朝教授简述《教育伦理探微》的由来与目的,分享读《论语》和《道德经》感悟;交流互动。本次交流会主题明确,内容充实,值得回味。现将活动中发言人的主要发言内容记录整理如下,难免会有不精准之处,敬请大家海涵!

主持人杏枝青致辞: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我校第四届教师“三好三活” 读书活动暨“天天读书沙龙”第二期交流会如期举行,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我们尊贵的嘉宾吕朝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

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与吕教授是初次见面,但我们都拜读过他的大作《教育伦理探微》。在这部著作中,吕教授以丰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阐释了教育伦理的神圣与美好,用生动自然的语言对教师的职业和学校的属性做出了正确的评价与界定。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佩与感动。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吕教授对老师是理解的,关爱的,更是有所期待的。期待做教师的人都能在学校这个现代社会中最神圣的地方心怀关爱,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而要做一个这样的教师,必须读书。为了使我校的读书氛围更加浓厚,读书品味更为高雅,学校举办了这次以“读《论语》或《道德经》感悟分享”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使我们能近距离地接触吕教授,分享他在国学研究中的收获。下面有请吕教授为我们解读《论语》和《道德经》。

吕朝教授 :

一、教育是人的教育,性情好,一切皆好。

两次来庆阳六中,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第一次离开时,留赠书《教育伦理探微》;第二次,再赴庆阳六中,参加读书交流活动。作为读书人,我非常愿意和大家分享读书的感受,寻找各种灵感,经营一种青春、激情、有思想的人生,一起收获美丽成功的教育成果。

读书人,不光是读,还有更重要的一环是写。在此,关于《教育伦理探微》创作的由来与目的,我做一番简述。

出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我执着寻找最完满的状态,想写一种人文关怀的文字。教育又恰是人文事业,加之爱好,让我有了一种创作的冲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首先是人性的教育。我提出“高考指挥棒,忽略了人性教育”的命题。我认为,性情好,人生皆好。在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期间,当我把教育和伦理结合的那一瞬间,很是兴奋。经过多次辗转图书馆,排除异见,最终形成自己的想法,融入了哲学的概念。为此,我开始了这本书的初始创作。

为了让每位教师获得浓郁的教育伦理情怀,教师有尊重人、爱护人、怜悯人、帮助人等诸如此类的行为,产生想要帮助学生的想法,我界定这就是教育伦理。要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既善兼美的好人心,好人心一旦培养起来,无论在哪个层次,都会不错。

从读书可以输送源源不断的智慧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作为爱读书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三部曲——读书、教书、写书。从中可以收获情趣、灵感,否则塑造灵魂、修正思想就谈不上。“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则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黄庭坚的说法,我们不得不思考。

二、关于《论语》和《道德经》的解读。

把书读出情趣,读出灵感,否则不会教好书。只要肯读书,一切皆好办。只要善读书,一切皆美好。

(一)关于《论语》

1.《论语》论的是什么?

《论语》论天、地、人、物、生、死、政、教、学。一言以蔽之,《论语》论的是“天地人生”。论这一命题的很多,但它为什么能成为鼻祖?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种:

第一、提供了人的思想之源。蒙田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若不会思想,与芦苇无异。苏格拉底也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笛卡尔还说:“我思故我在。”人存在的根本,就是因为你思考了。作为人必须有思想,有活的思想源泉。《论语》走到今天千年不衰,是因为给我们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第二、点亮了人的精神之灯。动物靠本能来生活,人靠精神意识生活。有什么样的精神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所以人的精神之灯必须明亮,有了它就可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而《论语》就充满了这样的智慧。

2.读《论语》读什么?

《论语》是论天地人生的,读它,什么都可以获得。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认为可以把重点放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读视野。借圣人眼光,看天地人生。所有的书都有此作用,遵循看——说——思的规律。

第二、读仁心。《论语》有两个核心点:一是仁,二是礼。其中讲到“仁”的有105处,言行中呈现“礼”。内获仁心,外显礼仪,就可以形成圣人之象,圣人之宏,圣人之形。“仁”首先是要处理好二人的关系,然后是处理自身与外物的关系。“己欲利则利人,己欲达则达人。”

第三、读师道。这就牵扯到怎样看孔子的问题,万世师表。我觉得跟孔子学做老师,非常有益。1.学者论。教育学生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把困惑摆在面前,让老师解决。2.教者启。老师的作用在于点燃学生的智慧。3.慎于言。不要夸夸其谈,言少而义精。教育就像吃饭,如果饭吃错,问题就严重了。夸美纽斯:“说话如灌药,后患无穷。”4.敏于思。要求老师的头脑要非常机敏。5.周游世界,老师需要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见识。6.拨云见日。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老师,其实扮演的就是一个思想家的角色。

第四、读学法。孔子“学而智,智而明,明而通,通而得道”,《论语》就是这样的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之法。老师,其实就是学者+真人。“学犹不及,犹恐失之。”善于写作的人,都是即时抓住了灵感。“笃行好学,守时善道。”我更赞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第五、读人生。“,三十而立,,五十而,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仅仅是孔子对于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总结,更是我们大家的。“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慧则是以使人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五味杂陈。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幸福的人生状态,不外乎此——儒雅、智明、安泰。

(二)关于《道德经》

1.《道德经》是什么经?

我觉得《道德经》是老子站在宇宙的高度,集一辈子的智慧,观览万物,饱览人生的结晶。

2.读《道德经》读什么?

读《道德经》,就从大道而得,无为而为,去利而争,辩证而慧四个方面入手,收获不会小。一个人,内在的品质才可以成就自己,而自身的发展又需要顺应人性,去虚利以此才可以做真人。我们既可以“儒”,也可以“道”。入世、出世其实并不矛盾,做真诚、真实的人。在做真人时,辩证地看待问题,“大巧若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都可以互相转化。处理人生,进而收获为人处事的智慧。《道德经》本身苦涩难懂,若仅停留在浅阅读层面,是危险的事情。因为缺乏深度阅读,就会缺乏思想。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就说明了思想存在的价值。

关于《论语》和《道德经》的解读,就到这里,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谅解。谢谢!

互动环节现场回放:

杏枝青:读书是愉快的,分享是快乐的。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浓郁的读书氛围的营造。涌现了大批好读书,善思考,愿交流的老师,尤其是富有朝气的年轻老师,因他们的热情与智慧,让我们的读书活动有声有色。今天,今天他们也带来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工作中的困惑,期待与大家分享交流。

朱陈丽:《论语》苦涩难懂,但就着小故事,浅显地说一些自己的感受。最深的感受就是知足常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容易满足不等于平庸,老子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个人,人若不知足,就容易焦虑。竞争激烈的今天,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忙、累,快乐越来越少。快乐少是因为选择多,贪求多。冬日里暖暖的阳光,假日里美美的自然醒,痛苦时,爱人的一个拥抱,孩子在怀里撒撒娇……多么美好的事情,生活是简单的,希望大家都可以简单、快乐的生活,争取做一个快乐的人。

吕教授:你的理解是简单生活,没有更多的欲望。我的理解是另一个层面,只有我知道,我需要什么,我达到那个最充足的程度,最丰富的时候,这样我才可以快乐。理解允许有层次存在。

冯洁:吕教授,您好!我想请教一个问题,一个很小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在我开校本课程《<论语>浅读》时,碰到了一种现象——选课的同学很少,并且呈递减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给学生讲孔子的故事和孔子学生的故事,学生觉得其中的道理他们都懂,但没有实际意义,远没有学习朗诵、演讲技巧来得实在。我觉得《论语》对于成人的价值远大于在读的孩子们。面对这种状况,我很困惑,请吕教授帮帮我。

吕教授:这是我们现在社会的一个通病,我说一个例子,来支持我的观点。423日广州民意调查:两成高收入者认为读书无用。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调查报告称,在全国城镇居民中随机抽取3000人参与调查,四成受访民众认为阅读氛围逐渐减淡。

从学历水平来看,持有本科及以上的高等学历人群中,一半以上增加了阅读时间,他们当中近七成人看来,阅读作用仍在与日俱增。相反,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者,不到四成有这一做法。

在不同收入人群中,中等及中高收入者增加阅读时间的比例最高,占到一半左右,而高收入者仅占35%。也有小部分人认为阅读的作用越来越小,这一比例在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和中等收入人群中均占一成比例,而高收入者人群中,超过两成人坚持这一看法。他们认为,“知识换不来财富”,“读书无用”。

你说的这种现象,是我们这个社会功利化的结果,做一件事情就想获取立竿见影的效果,若看不到,就不去做。这就牵扯到读《论语》到底读什么,这个问题上面我已经说过了,不再详述。读的不是功用,也不能拿来就用。《论语》作为经典篇目,要让学生明确,重在读其思想、其智慧。若有一天,豁然开朗的时候,就会觉得远比识记的功效要大得多。吕洞宾点石成金的功夫,我们不可小觑。知识能即时的为我所用,而智慧则不然,它的呈现,需要时间做砝码。这就是“金子”与“手指”的关系。只要你能讲出它的思想,你的课就会吸引学生前来捧场,相信你做得到。

冯洁:谢谢您,吕教授!

赵雨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我觉得自己理解不到位。老觉得字面理解和生活常识有出入,想请吕教授帮我解个疑惑。

吕教授:大家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人帮助一下他?善于质疑的人,是有希望的,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边跑的人,是没有出路的。难道“凋”如你所理解的那样,真的就“凋”了么?

杏枝青:也许我说句题外话,可以帮到你。“贫病知朋友,离乱识爱情。”越是在艰苦环境中,越能体现事物或者人的可贵品质。寒冷的环境,只有松柏长青,之后,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凋零的萧瑟。

赵雨牧:我的理解一直存在误区,今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谢谢!

吕教授:无需纠缠字面意思,学思想,持久。

郭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对于这句话,自己一知半解,讲给学生,学生听起来迷迷糊糊。请吕教授指点迷津,便于我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进而能更清晰地说给学生。

吕教授:对于《论语》,从专业的角度去解读,我做不到位。我,甚至记不清其中的句子。就拿莫言的《四十一炮》来说,我记不清它的情节,但提炼后的东西,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想说的是,你的所思所想才是最珍贵的。孔子的这四句话,在我们教育当中,起了一个大纲的作用。学习的精髓在于掌握事物的魂,而不在皮毛,否则不得。一旦掌握了魂,如若你的眼光、智慧,可达通“道”这种程度,一切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说给学生,多多查找,关键在体悟。

杏枝青:我们兼教书、读书为一身,也会有许多困惑,一直寻求答案,有时也难以让自己满意。

刘强:读过这两本书之后,我收获很大。一是我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从教学的角度来讲,通过读书,我发现,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爱学生,包括各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师生关系,教学成效就无从谈起。二是心态越来越年轻,生活杂而无序,让人很难快活,更有甚者,是麻木的状态。经常生活在学校,面对孩子的行为举止,通过观察,发现智慧。全面的审视学生,长远地看待他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负责。每天上课前都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心存胆怯,因此就准备充分。为人师,需要以身作则,需要谨严,传递正能量。孩子的防“腐”能力,不敢恭维,所以教师得带好头。教育责任重大,教好一个学生,即可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即可惠泽一方百姓。尽己所能,把教育当成一种事业,“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龙老师对《道德经》从专业的角度,做了详细的解读 ,但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最后,针对互动环节的提问,吕教授从宏观方面给予了适当的点评。他建议:多读,深度阅读,撷取思想,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呆板、狭隘的浅阅读是万万要不得的。

主持人杏枝青结语:

吕教授在《教育伦理探微》中说:书使人远远超越了动物,使人洞穿了历史的黑洞,使人变得优雅而富有教养。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火种,是教化人的使者,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信使,他们必然是与书最有情缘的人。因与书的情缘难解,才去做一个教师,因与书情缘不断,才去教书育人,因与书的情缘日久弥深,才有了执着和满腔热情。老师们,让我们拥有留住这份情缘,一生一世与书为伴,在读书中提高生命的质量,在读书中绽放生命的光辉!

(王淑丽供稿)

Tags: 本文暂无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