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六中欢迎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登录 管理登录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正文
 

优化丰富多彩课程资源 构建活力迸发课程体系——庆阳六中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16-10-12 09:17:2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庆阳六中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深化。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决定了这所学校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就决定了学校学生的素质结构;而学校的课程质量就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为此,我们必须把握高中教育这一关键期,以人为本,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构建落实课程体系,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学校必须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既要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学习,又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010年我校启动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师资水平、学生认知水平等方面影响,课程改革发展还不平衡,存在着小改即安甚至停顿不前的问题。为加强学校对课程改革的指导,确保课改沿着科学方向有序推进,促进我校教育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提出我校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课程是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来源。学校的一切文化活动都要通过由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来完成。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课程实施,就没有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办学理念和“生命因爱而精彩”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努力优化课程结构,着力构筑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课程体系:通过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夯实学生基本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潜能;开发实施拓展、体验、探究三维一体的拓展型课程,提高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反思,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开发发展型课程,激发学生志趣潜能,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建设实施包括国学经典和红色经典的成长型课程,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动力潜能。引领、帮助学生形成“爱自己,学会负责和自主;爱他人,学会尊重和感恩;爱环境,学会欣赏和珍惜”的行动准则。学生在校三年,不仅能拥有强健的体魄,获取丰富的知识,而且视野开阔,能力提高,思想自由,精神独立,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二、遵循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课改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校为本、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根据学校实际,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学校特色。

(二)开拓创新的原则。课程建设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既要吸收、借鉴省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和教训,又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课程改革积极性。坚持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原则,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将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学校切实用好课程设置权,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发展。

(三)均衡发展的原则。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工程,会引起课程内容、管理模式、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变。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理想中的革命性改变,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贯彻落实课改政策,要平稳推进,不可急躁冒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分重点逐步推进。

(五)多元评价的原则。学习者能力各有特点和优势,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体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同时,学校重点关注教师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的提升,将学校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整合起来,建设一支敬业爱生且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的教师队伍。

三、设计特色

在课程设置上,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突出“三结合”特点,即“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规定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传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力求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实现学生发展个性化。

(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强调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课程价值取向。我们认为,人的学力包括两方面,即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其中,保障学生基础性学力的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在内的基础类必修课程,也包括实施校本化的必修课程和校本必修的德育课程。基础性学力的保障课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保障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课程,是基于我校校情和学生发展需求构建的,内容包括国家选修和校本选修两部分,是帮助学生在侧重某一专深领域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真正“学有特长”。基础性和发展性课程相结合,既帮助学生“成人”,亦帮助学生“成才”,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二)规定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学校课程既要体现国家对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与基本课时的基础课程,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着眼于促进学生基础学力与基本素养的高水平发展。此外,为了让每个学生能自主发展,学校将生涯规划、阳光体育、安全教育等主题课程定位为校本必修课,规定学生必须修习,体现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学校自主设置课程的价值追求之一。它对形成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发展其个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学校从学生兴趣、志向和能力出发,形成面向学生的完整生活领域,培养学生体验能力、感悟能力、选择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

(三)传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作为办学仅有6年时间的新建学校,在发展历程中不可能积淀丰厚传统,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坚守优秀六中文化的“传承性”,通过课程设置与实施,将六中文化中的精神因子以课程为载体传递给学生,培养深厚的六中情怀。“时代性”是指从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我们的课程必须为促进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还要满足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

四、开发途径

课程开发是课程体系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学校课程实施的支撑系统。为此,学校要加快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具有鲜明六中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整合开拓各种课程资源。

(一)优化整合课程资源

二次开发国家必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和地方课程,结合学校的学生基础和实际,从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配套资源的建设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二)师生自主创生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主体,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即课程。教师应在对课程基本框架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两方面都有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学识水平和兴趣特长创生课程资源。本校教师开发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教师个体依据专长开发相应课程,如“动感柔道”、“快乐足球”等;二是教研组集体开发课程,如“《弟子规》、《论语》和《中庸》等国学经典解读” 、“走进西方文化”等;三是在同一领域有专长、爱好的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项目组,开发系列课程,如“我爱创新”、“服饰欣赏与设计”等。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既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如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学校提供资金、场地、指导教师,尽可能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合作引进校外课程资源

学校处在各自不同的社会区域之中,社会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自然主体。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加强与地方知名企业联系,积极与知名校友、家长、出色学生沟通,通过这些途径为我校课程开发提供支持与帮助。如从陇东学院引入适合普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办公软件应用》、《照片PS处理》等课程,从 “锦绣手工坊”、“庆阳电视台” 等社会机构引入《手工香包制作》、皮影制作、艺术剪纸等课程,与家长合作开发“师生志愿爱心环保”、“法制教育系列讲座”、“舌尖上的庆阳”等课程。

五、基本体系

(一)基础型课程:是国家规定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学校通过调整、选择、整合、补充课程计划和结构,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更适合校情和学情,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在坚持省课改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统一规划、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创造性地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课程。我校基础类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主要是对学科课程知识的整合,是以重新回到学科原点,深入剖析本学科《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并结合我校生源情况和学情特点为整体思路,通过“课程核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知识模块重组、内容合并与增删”“编写校本教材”三种途径,逐步形成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初高中衔接教材、校本教案、练习(试题)设计,逐步探索必修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学科内容调整由教研组集体研究、制订方案,包括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把握、顺序安排、重难点把握等。

1.课程核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同一行政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要努力摆脱传统教育束缚,变革行政班授课常规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条件,探寻学生有效学习途径,积极构建走向“核心知识教学”的高效课堂。在学科课程常规课堂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通过以 “四环节十六字”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组织体系,把核心知识从繁复芜杂的课程知识中提炼出来,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依托与主线。

2.通过知识模块重组、内容合并与增删,提高教学质量。

在保证必修课程核心内容学习与掌握的基础上,增强知识模块间内容的关联性和连续性,部分知识内容可尝试打破模块与学科的束缚,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整合。通过知识模块重组、教学内容合并与增删,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形态要有打通必修与选修、面向全体基础上个性选择的课程。

(二)拓展型课程:是学校设置的学科拓展课程。一些有学科专长的教师通过开设课程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它既包括语数外等高考科目的学科专题,还包括与这些学科有关的理论课程,如戏剧欣赏、诗歌欣赏、电子技术、领土与国力、基因奥秘、天文知识讲座、古代建筑、机器人、环境保护等。它是学生的选修课程,旨在锻炼学生终身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

拓展型课程应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可以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水平,开设相应课程,分别面向查缺补漏和加深延伸,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它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别于核心课程,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现象,课堂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想,掌握方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兴趣进行探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三)发展型课程:是学校设置的多样化的兴趣课程。针对那些有艺术兴趣和体育爱好的学生开设,目的是发挥他们的特长。发展型课程主要包括戏剧表演、美术欣赏、素描、服饰欣赏与设计、摄影、电脑绘画、陶艺、排球、足球、游戏、形体等科目。它是以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课题组形式呈现的跨学科研究课程,也是学生的选修课程。创造环境条件,配合专业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四)成长型课程:是学校设置的涵养学生心灵的品德教育课程。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抓住民族精神核心,提炼出“勤、孝、礼、善、诚、法”六字德育课程,将其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真诚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创新,学会发展”,成为理想远大,品行端正,乐学尚美,学业优良,身心健康,特长突出,个性鲜明,善于合作,不断发展的优秀学生,并为终身幸福与发展给予良好品质素养。

要围绕体现共同核心价值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参与基础上,以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同时,根据各年级学生思想实际,学校确立“高一年级狠抓基础,严抓细节;高二年级重塑自我,努力拼搏;高三年级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的德育重心,开展满足学生志趣爱好、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的各类教育活动,以多种方式灵活实施德育渗透。班会课要形成序列,分级实施,螺旋上升;心理辅导课要契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经典解读要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和渗透力,帮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勤奋自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六、考核评价

学校按照“多元评价,有机结合”的原则,每学期对开设课程评价一次,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考核奖励制度。

基础型课程以教学班成绩评价为主,非基础型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对课程体系建设贡献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选模、工作量确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过程性、发展性原则,而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要将评价及时计入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中。

七、保障措施

高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通力协作,综合施策,合力推进。

(一)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机构,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和管理。学校教务处、教研室、政教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细化职责分工,完善工作程序,发挥职能作用,不推诿,不扯皮,勇于担当,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对新课程实验的执行力,努力开创新局面。

(二)完善各项制度。根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评价制度,使之导向明确、便于操作、实用性强,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业绩评价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三)加强队伍建设。学校今后在选拔任用科室级组干部时,要注重把那些爱学习、善思考、有激情、愿改革的教学骨干、业务尖子选拔到管理岗位上来。要加强教师培训,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高端培训和举办论坛、讲座等校本培训的形式对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尤其要加大对青年教师和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师的培训,使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更好地适应和满足课改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选派部分管理人员到“外引内联”学校或课改优秀学校挂职锻炼,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庆阳第六中学

    2015127

                              

 

Tags: 本文暂无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