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六中欢迎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登录 管理登录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师园地 » 正文
 

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

发布时间: 2015-11-10 15:15:29   作者:杏枝青   来源: 本站原创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写成的作品。完成前一二部之后,路遥的身体就垮了。要较为全面、较为理性的认识这部作品,我觉得应该看看路遥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我摘其中一段文字,来引入我的话题:“黄沙包围的榆林城令人温暖地接纳了奄奄一息的我。无数关怀的乡音围拢过来,无数热心肠的人在为我的病而四处奔跑。当时的地委书记霍世仁和行署专员李焕政亲自出面为我作了周到安排。我立刻被带到著名老中医张鹏举先生面前…张老开始调理我的整个身体,我像牲口吃草料一般吞咽了他的一百多副汤药和一百多副丸药,身体开始渐渐有所复元。《平凡的世界》完稿前后,我突然听说张鹏举先生去世了。我在工作室里停下笔久久为他默哀。我要用我的不懈的工作来感谢他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我。现在,我再次祝愿他在天之灵安息。身体稍有复元的时候,我的心潮又开始澎湃起来。问题极自然地出现在面前:是继续休息还是接着再写?按我当时的情况,起码还应该休息一年,所有的人都劝我养好身体再说,我知道,朋友们和亲人们都出于真诚地关怀我 才这样劝我的。但是,我难以接受这么漫长的平静生活。我的整个用血汗构造的建筑在等待最后的“封顶”。我已经做了三分之二的工作,现在只留三分之一了。而这三分之一意味着整个工作的全一体。我付出如此的代价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能完成这个作品吗?”此后,路遥立马又投入了疯狂的写作中。他之所以如此玩命的写作,是因为他那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人们对于那些能够正确反映社会现实,而且心系黎民,勇于为民请命,敢于为民鼓与呼的作家,一直是非常敬重的,尤其是对那些以赤子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下影响巨大的星斗文章的大作家,老百姓更是极为敬重的。自古以来像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样的作家一直都在以他们的赤诚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作品也经久不衰,而路遥真是这样的人。

《平凡的世界》真实细微的紧扣时代的脉络,对社会问题不回避不搪塞,对老百姓的无奈,对老百姓痛苦,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社会弊端敢于抨击敢于揭示,他的一系列作品和老百姓是零距离的,对人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时下的一些作品有明显的不同。我认为,无论在何时作家都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反映社会境况的有良知的人,我们应该清晰的看到,在当今社会作为小人物的老百姓,无论是谁, 生活都是沉重而艰涩的,官员与大款,时时会依仗手中的权力与金钱,扭曲社会应有的正义,用一己之私欲,毁掉社会的正义,让良知与法律,形同废纸,丝毫起不到其应有的端正人心与社会风气的作用,尤其是在浮躁的风气下,许多作家也失去了叩问社会正义的勇气,隔靴搔痒,或者避重就轻,自我沉溺 等等作品汗牛充栋,关心弱势团体,正视相关的社会问题,直接反映弱势团体人员的艰辛生活,反映他们艰苦奋斗艰辛创业的过程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平凡的世界》从刚问世时轰动到今天人们的再次热读热议,也正是因为作家以赤诚之心关照了底层人的真实生活,用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创作了一群有血有肉、忠厚仁义的劳苦大众形象,对农村问题农民生活现状进行了全景式描绘,客观地再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虽然乡土作家很多,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很多,但能像路遥这样真正理解农民,尊重农民,同情农民的作家却不太多,路遥对于农民情感既没有“无知、愚昧”的嘲讽,也没有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没有高晓声深深的忧虑,更没有莫言笔下对乡土的“爱与恨的交织”,路遥是用一颗赤子之心全身心地去热爱农民,热爱土地,能用客观的笔触去刻画农民固有的陋习,因此他笔下主人公常常让人感动。

这部小说中,农民是重心,作者凭借丰富的农村生活阅历,对1975年至1985年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农民作了精确的解析。在路遥看来,农民的生命力是顽强的, 除孙少安外,金俊山、田海民等是农民的杰出代表,他们虽无高瞻远瞩的境界与胸怀,但在畸形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统治时期不盲从,保持着一份独立与清醒,他们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政治环境中默默坚守,一旦社会变革便迫不及待地展示出他们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才华。这一类人无疑是农村的希望,是国家与民族兴旺的基石。

孙少平的形象突出了小说的两个主题:艰难体验和道德善良,.这正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体现。在《平凡的世界》中显示出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 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平平凡凡的一个农村青年,却有过不平凡的经历,他的身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代表的是和他一样处于生活的最底层的农民青少年的奋斗形象。生活带给他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乏,更有精神上的折磨。他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一部苦难史,也是生命的无奈与悲剧。他卑微地生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遭受着常人难与忍受的痛苦,却依然坚强,也不失做人的美德,正义而善良,是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这样的人无疑是社会的脊梁。

同时,作者也客观真实描写了农民与生俱来的劣根性。这是这一群体固有的特点,路遥显然对此了如指掌,并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但不是嘲讽、丑化。比如,实行家庭承包制“分家”时的混乱,农民展示出他们小农意识的自私性和破坏力:“哪怕是一根半缰绳,也要剁成几段麻绳头,一人拿走一段……不能用就不能用!反正我用不成,也不能叫你用得成!”还有就是孙玉亭与王彩娥“麻糊”事件引来了两大家族的群殴,反映了封建宗族意识在农村仍大有市场,再有就是孙少安初次创业失败时村民们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刻薄、短视。作者对农民的刻画真的是纤毫毕现,力透纸背。值得一提的是,路遥已注意到当时社会刚刚出现的一个群体——农民工,他们位于城市最底层,无身份,无地位,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拿着微不足道的工资,他们是远在农村全家人的希望,但他们自己却不知希望在何方,他们如落叶般在城市中随意飘荡(如“萝卜花”),甚至堕落(如小翠)。路遥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敏感和洞察力描述了这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所有这一切,充分表明了他对农村农民生活状况的深刻思考。他曾说:“我国不幸的农村问题是历史形成的;是古老历史和现当代历史形成的。政治家、哲学家和经济家都可以理性地直接面对问题 ,而作家艺术家面对的却是其间活生生的人和人的感情世界。毫无疑问,广大的落后农村是中国迈向未来的沉重负担。但是,这个责任应由历史承担,而不能归罪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简单地说,难道他们不愿意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得更好一些吗?命运如果把他们降生在城市面把现在的城里人安排到农村,事实又将会怎样?城里人无权指责农村人拖了他们的后腿。就我国而言,某种意义上,如果没有广大的农村,也不会有眼下城市的这点有限的繁荣。放大一点说,整个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在内)不就是全球的“农村”吗?因此,必须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农村的问题也就是城市的问题,是我们共有的问题。这样,从感情上说,广大的 “农村人”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也就能出自真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痛苦,而不是优越而痛快地只顾指责甚至嘲弄丑化他们——就像某些发达国家对待不发达国家一样。作为血统的农民的儿子,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地关注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到达彼岸后的大欢乐。”作为出身于农村的人,每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都非常的感动,感动于路遥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成为一个“知识者”的路遥即便是“进了城”以后,也是没有忘本, 他的根还在农村。路遥对土地有一种永远赞美不尽的激情,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故土紧紧地溶为一体。自古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农民都占中国人口90%以上,是主体。但他(她)们的命运都很悲哀。改朝换代的动荡过程,也是农民命运分化的过程,最不幸的是他们连农民也做不成,直接成为朝代更迭的人工成本。比如,太平天国导致了江南地区人口剧减,有的地方甚至十室九空。另外,仔细想想历史上的许多政治运动,有的问题与农民无关,但统治者在种种权力斗争中把农民当作武器。许多时候,农民被迫脱离自己正常的生产生活动,成为被玩弄的对象,成了无谓的牺牲品,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革命家孙玉亭和傻子田二,路遥对这些人物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他们像草一样活在大地上,卑贱而顽强,几乎不能引起人他人的注意。 但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样真实的存在着,而路遥毫不吝惜地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并且没有嫌弃、厌恶、嘲弄,没有放大他们丑的一面,这就是真诚的关怀与惦记,也是最真诚的呐喊与呼吁。为了跟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比较着看。

先看鲁迅对阿Q的描写: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再看看高晓声对陈奂生的描写: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也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头脑清爽,热度退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功劳。他是个看得穿的人,这时就有了兴头,想道:“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最后再看看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王满银的描写:“他呆坐了一会,无意间拿起桌上的那面破镜子,用袖口揩了揩镜面上的灰尘,举起来端详了一下自己的尊容。

他大吃一惊!他发现,镜子里面竟不是他,而是一个陌生的家伙。瞧他的眼角额头全是皱纹,两鬓角有许多白头发!这是他吗?他奇怪地问。

    不是他又是谁!

    王满银那颗愚顽痴蠢的心,就象被利锥猛戳了一下。

    这是我?我老了?脸上有了皱纹?头发上有了白发?他在这镜子面前久久地发呆。

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这样呆坐着的时候,他耳边似乎突然传来远方猫蛋和狗蛋喊“爸爸”的声音;他恍惚地看见儿女们戴着红领巾和他们的母亲一块立在罐子村的公路边上,在等待着他回来……

他看见镜子里的那个家伙嘴咧了几咧。

    这个逛鬼不由伏在桌子上哭开了,鼻涕涎水泪珠子搅混着糊了一脸……

    王满银似乎从这面破镜子里认识了他是谁,是个什么人,过去曾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我得要回去!”他对自己说。

这个逛鬼猛然间开始想念起了他的孩子,老婆和那个破墙烂院里的家。人啊,真不可思议!

当然,他对农活相当生疏,又确实吃不下苦,也干不了什么活。他只在妻子劳动时,中间跑回家给她提一罐喝的,或拿一点吃的。要么,就给她说些外面的新奇事,说些怪话,或唱一段子信天游。兰花高兴得都忘了劳累。有时候,这个二流子也转悠着在附近的地里捡一点柴禾。他就象一只老绵羊,天天跟在妻子身边。这使我们想起几年前狗蛋跟他妈出山的情景……每天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兰花肩着劳动工具,王满银胳膊窝里夹着几根他捡来的柴禾,夫妻二人就双双从山里往家走,王满银一路上还咧着嘴唱信天游哩! 

 比较着三段文字,不难看出,他们描写的对象都是农民,但他们笔下的任务大相径庭。阿Q、陈奂生身上集中人性中所有的丑陋,作者把人性中丑的一面全堆放在这两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身上,让他们成为人们过目不忘的典型形象,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描写他们的语言中能明显感觉到有丑化的意味。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功,但从作者对问题关注点来看,我认为不无丑化这个群体的嫌疑。像阿Q、陈奂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等劣根性,难道只表现在农民的身上?而路遥笔下的王满银虽也是一个不务正业二流子,作者虽然不喜欢他,但从字里行间却体会不到嫌弃的意思,对他的不正经行为虽然痛恨,但在他改过之后仍给予了一定肯定。

因此,比较而言,路遥的文字是温暖的,他的心是热的。因而对笔下的任人物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真心希望他们能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好归宿。正是怀着这种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路遥笔下的人才让人能感受到生命的正能量,体会到生活虽然艰苦但人情仍然很温暖。他的作品才会备受欢迎。写农民的作家很多,但写的最真实,最有情谊的,和农民的心灵息息相通是路遥。列宁 说 “ 自由的写作,不是私利贪欲,也不是名誉地位,而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 ‘ 一万个上层分子 ’ 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路遥是伟大的,赤诚的,也是无私的。作为读者,我们被他的赤子情怀所感动,被他悲天悯人的精神所震撼,缅怀他,尊敬他 并时常能读读路遥这段话:“当我在都市喧闹的大街上行走时,常常会在一片人海中猛然停住脚步。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陕北,我看见荒山秃岭之间,光着脊梁的父辈们在挥着镢头开垦土地。我虽然没有继承父辈的职业,但我永生崇敬他们伟大的劳动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艺术创作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劳动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贡献。”

(本文作者为庆阳六中工会副主席杏枝青)

Tags: 本文暂无Tags!